無心磨削時,由于調節和操作不當會造成各種各樣的缺陷,如工件有圓柱度、多邊形和錐度誤差及表面粗糙度等。每種工件又由各種不同原因造成,如導輪修整不圓、磨削輪磨鈍,工件中心太低等。因此,分析和預防磨削時產生的缺陷,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無心磨削中比較常見的缺陷及消除方法如下所述,供分析和預防時參考。
缺陷(一)工件有圓柱度誤差
缺陷產生原因:
(1)導輪未修圓
(2)導輪主軸和軸承之間的間隙過大或導輪在主軸上松動
(3)導輪的傳動帶過松,使導輪旋轉不正常
(4)磨削次數少
(5)上道工序橢圓度過大
(6)磨削輪磨鈍
(7)導輪工作時間過久,失去了正確的幾何形狀或表面嵌有切屑
(8)切削液不充足或輸送得不均勻
對應缺陷消除方法:
(1)修圓導輪(修到無斷續聲即可)
(2)調整主軸與軸承之間的間隙,緊固導輪
(3)適當地拉緊傳動帶
(4)適當地增加磨削次數
(5)減慢導輪橫向進給運動速度及增加光磨時間
(6)修整磨削輪
(7)修整導輪
(8)給以足夠的均勻的切削液
對應磨削方法:
(1) 貫穿法與切入法
(2) 貫穿法與切入法
(3) 貫穿法與切入法
(4) 貫穿法
(5) 切入法
(6) 貫穿法與切入法
(7) 貫穿法與切入法
(8) 貫穿法與切入法
缺陷(二)工件有多邊形誤差
缺陷產生原因:
(1) 工件安裝中心不夠高
(2) 托板太薄或頂面傾斜角過大
(3) 磨削輪不平衡或傳動帶太松
(4) 導輪的傳送帶太松
(5) 工件中心太高,不平穩
(6) 附近機床有振動
(7) 工件的軸向推力太大,使工件緊壓擋銷面不能均勻地轉動
對應缺陷消除方法:
(1) 適當地提高工件中心高度
(2) 更換托板
(3) 平衡磨削輪及拉緊傳動帶
(4) 拉緊傳送帶
(5) 適當地降低工件中心高度
(6) 更換磨床位置
(7) 減少導輪傾角到30′~15′
對應磨削方法:
(1) 貫穿法與切入法
(2) 貫穿法與切入法
(3) 貫穿法與切入法
(4) 貫穿法與切入法
(5) 貫穿法與切入法
(6) 貫穿法與切入法
(7) 切入法
缺陷(三)工件有錐度
缺陷產生原因:
(1) 由于前導板比導輪母線低得過多或前導板向導輪方向傾斜,而引起工件前部直徑小
(2) 由于后導板比導輪母線或導板向導輪方向傾斜,而引起工件后部直徑小
(3) 磨削輪由于修整得不準確,本身有錐度
(4) 工件的軸線與磨削輪和導輪的軸線不平行
(5) 托板不直
(6) 磨削輪和導輪的表面已磨損
對應缺陷消除方法:
(1) 適當地移進前導板及調整前導板,使與導輪母線平行
(2) 調整后導板的導向表面,使與導輪母線平行,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3) 根據工件錐度方向,調整磨削輪修整器的角度,重修磨削輪
(4) 調整托板前后的高低或修磨托板
(5) 更換托板或修直托板
(6) 重新修整砂輪
對應磨削方法:
(1) 貫穿法
(2) 貫穿法
(3) 切入法
(4) 切入法
(5) 切入法
(6) 切入法
缺陷(四):工件表面有振動痕跡(即魚鱗斑及支線白色線條)
缺陷產生原因:
(1) 磨削輪不平衡而引起機床振動
(2) 工件中心太高引起跳動
(3) 磨削輪太硬或磨鈍
(4) 導輪旋轉速度過高
(5) 磨削輪粒度太細
(6) 托板的剛性不足或未固緊
(7) 托板支承斜面磨損或彎曲
(8) 主軸錐體與磨削輪法蘭盤錐孔的接觸不良
(9) 磨削輪修整得不好,太粗糙或太光
對應缺陷消除方法:
(1) 仔細平衡磨削輪
(2) 適當地降低托板的高度
(3) 更換較軟以及的磨削輪和修整磨削輪
(4) 適當降低導輪轉速
(5) 更換粒度粗一些的磨削輪
(6) 增加托板厚度及固緊托板
(7) 磨錐孔,用涂色法檢查錐體的配合
(8) 檢查修整工具是否松動,調整修整速度
對應以上磨削方法:貫穿法與切入法
缺陷(五)工件表面有燒傷痕跡
缺陷產生的原因:
(1) 導輪轉速太低
(2) 磨削輪粒度太細
(3) 磨削輪太硬
(4) 總向進給量太大
(5) 在入口處磨得太多,工件前部燒傷
(6) 在出口處磨得過多,使工件全部燒傷成螺旋線痕跡
對應缺陷消除方法:
(1) 增加導輪轉速
(2) 更換粒度較粗的磨削輪
(3) 更換硬度低一級的磨削輪
(4) 減小導輪傾角
(5) 轉動導輪架
(6) 轉動導輪架
對應磨削方法:
(1) 貫穿法與切入法
(2) 貫穿法與切入法
(3) 貫穿法與切入法
(4) 貫穿法
(5) 貫穿法
(6) 貫穿法
缺陷(六):工件表面粗糙度達不到要求
缺陷產生原因:
(1) 磨削輪粒度太粗
(2) 切削液不清潔或濃度不夠
(3) 工件縱向進給速度過大
(4) 背吃刀量太大
(5) 修整磨削輪時金剛鉆移動太快,砂輪表面太粗糙
(6) 工件在出口處還在磨削,沒有修光作用
(7) 導輪轉速過快
(8) 金剛鉆失去尖峰
(9) 磨削余量過少,沒有消除上道工序的粗糙度
對應缺陷消除方法:
(1) 更換粒度較細磨削輪
(2) 更換一定濃度的清潔的切削液
(3) 較少導輪傾角
(4) 較少磨削深度
(5) 重修磨削輪
(6) 重修磨削輪或轉動導輪架,使工件在出口處具有修光作用
(7) 降低導輪轉速
(8) 修磨金剛鉆
(9) 降低上道工序的粗糙度值或增加磨削余量
對應磨削方法:
(1) 貫穿法與切入法
(2) 貫穿法與切入法
(3) 貫穿法
(4) 貫穿法
(5) 貫穿法與切入法
(6) 貫穿法
(7) 貫穿法與切入法
(8) 貫穿法與切入法
(9) 貫穿法與切入法
缺陷(七):工件前部被切去一塊
缺陷產生原因:
(1) 前導板突出于導輪
(2) 在入口處磨去過多
對應缺陷消除方法:
(1) 把前導板向后放松些
(2) 轉動導輪架回轉座進行調整
對應磨削方法:
(1) 貫穿法
(2) 貫穿法
缺陷(八):工件后半部分切去一長條
缺陷產生原因:
(1) 后導板突出于導輪表面,阻礙于工件旋轉與前進,而磨削繼續在進行
(2) 后邊托板伸出太長,磨完的工件未掉下,阻礙了將要磨完的工件旋轉與前進
對應缺陷消除方法:
(1) 將后導板適當地后移
(2) 重新安裝托板
對應磨削方法:
(1) 貫穿法
(2) 貫穿法
缺陷(九):工件后部有三角形切口或微小的痕跡
缺陷產生原因:
(1) 后導板落后于導輪表面
(2) 工件中心過高,引起工件在出口處跳動
(3) 工件端面不平或有毛刺,使已停下的工件被后邊旋轉的工件帶動,碰到磨削輪
對應缺陷消除方法:
(1) 后導板適當地前移
(2) 適當地降低工件中心高度
(3) 更正工藝規程,在無心磨前先磨平端面,并修去毛刺
對應磨削方法:
(1) 貫穿法
(2) 貫穿法
(3) 貫穿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