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心滾子軸承老是掉滾子是怎么一回事啊?有關調心滾子軸承掉滾子的原因分析有哪些,分享如下。
首先要了解到,調心滾子軸承常見的三種結構,其中有兩種結構如下圖1所示,內圈02均帶小擋邊,分布于兩端面,并且各有一裝滾子缺口,間隔180度,缺口的作用是便于裝入合適的滾子04。此類結構的保持架46或66一般采用黃銅材料。完成裝配成品后需檢查軸承回轉靈活性,但轉動外圈01后發現有滾子從保持架中脫落,或在缺口處手稍加用力撥出,滾子沿缺口就脫離軸承。
滾子脫落原因分析:
調心滾子軸承裝配大致過程:將保持架46或66套在內圈02的外徑上,從內圈小擋邊的裝滾子缺口裝入合適滾子04,形成內圈組件,但每列對稱留一或兩個保持架兜孔空位,先不裝滾子。將內組件放入外圈01中,從缺口處在保持架兜孔空位再補裝同組滾子。而在檢查回轉靈活時,有部分滾子從保持架中脫落,或在缺口處用手稍加用力,滾子就從缺口脫出,為此需要從軸承相關零件逐一進行分析,其分析歸納如下:
1、軸承套圈加工的影響
①軸承內圈小擋邊車加工的影響
軸承內圈車加工小擋邊外徑按照產品圖紙要求為“-”公差,通常為-0.35~-0.15mm,而設計的缺口的深度尺寸一般只有基本尺寸,無公差。實際加工根據目前的機床精度公差控制在±0.2mm范圍之內,而缺口深口尺寸測量是以小擋邊的外徑基準測量的(如下圖2)。油溝的深度尺寸公差根據目前加工行業標準按±0.15mm控制,這樣對于深度(小擋邊外徑至油溝中心的距離)淺的小擋邊,通常深度尺寸不超過3mm,實際加工中有可能產生公差累積疊加效應(擋邊外徑、缺口深度尺寸為最小尺寸,油溝深度為最大尺寸),最終造成滾子端面與擋邊接觸面積最小,有時接觸部位甚至接近油溝處。因此,在缺口處稍加用力將滾子沿缺口撥出。而對于較深擋邊,由于其本身與擋邊接觸面積較大,相對來說公差影響小,有時甚至可以忽略。
②軸承內圈小擋邊磨加工的影響
軸承內圈磨加工小擋邊采用定程法磨削,有時發現有個別小擋邊磨后有黑皮。由于車加工的原因造成小擋邊磨加工余量偏小或磨平面工序的非等量磨削,從而造成磨加工后仍有黑皮。通常將黑皮磨掉可正常下移,這樣造成小擋邊厚度偏小。而對于深度較淺的小擋邊,本身滾子端面與其接觸面積小,小擋邊過磨后滾子沿內圈軸向的距離增大,從而使滾子沿缺口較易脫出。
③軸承套圈滾道磨加工的影響
軸承外圈磨加工滾道磨削,有時發現有個別磨后仍有黑皮。由于車加工和熱處理的原因造成磨加工余量偏小或外滾道變形,從而造成磨加工后仍有黑皮。通常將外滾道過磨,黑皮磨掉可正常下移,這樣需要對內滾道欠磨以實現裝配工序的正常合套。這樣造成滾子組中心徑整體偏外,使滾子與擋邊的接觸部位偏外,在缺口處偏外后實際接觸面積偏小,從而使滾子沿缺口較易脫出。
2、保持架加工的影響
保持架加工通常在鉆床上鉆孔,通過等分模具的定位進行鉆孔加工。由于模具本身制造沒有專用的機床加工,制造精度較低,另外由于有時平端面工序加工保持架基面平面度超差,造成兜孔加工深度尺寸不統一,一般通過調整機床重新定位鉆孔,結果造成兜孔較深、兜孔直徑較大,從而裝入滾子后,滾子與保持架間隙大,而且沿保持架軸向竄動量大,最終在裝滿滾子后,滾子與保持架的整體間隙較大。在測試軸承回轉很容易滾子從保持架脫落出來。
另外測量保持架中心徑,通過測測量柱的距離控制,卡尺用力大小不一樣,支柱的歪斜程度也不一樣(支柱在兜孔所處的位置),因此最終測量尺寸只能作為參考,不能有效地反映中心徑的真實測量值。對于中大型軸承而言,因其擋邊一般較深,此種測量方法影響較小。而對于小型軸承,因其擋邊較淺,影響較大,有時實際中心徑偏大,而測量時卻合格,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中心徑偏大后,滾子組整體中心偏外,導致滾子與小擋邊接觸部位偏外,在缺口處偏外后實際接觸面積偏小,最終造成滾子從缺口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