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縣水晶玻璃業始自1982年,起源于山區鄉村的家庭磨珠作坊,到1995年底,全縣已擁有夾珠機1.5萬臺,磨珠機1萬余臺,年產珠達8億 多顆。1993年開始了水晶燈具的成燈產品生產,并開發了水晶工藝品。從此改變了十多年來單一低檔次的產品結構,為千家萬戶的加工業開 辟了新天地。1997年底建成了浦江水晶燈飾城,成為集信息、原材料供應、服務和對外宣傳等功能于一身的場所,為浦江水晶玻璃產業的發 展起到了龍頭作用。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浦江水晶玻璃行業全年銷售額在8億元以上,從業人員4萬余人。有生產企業和經營戶1800余家,有40多家水晶玻璃 企業注冊了商標,30多家企業在因特網中做有網頁,銷售水晶玻璃原材料達2萬余噸,銷售對象主要為縣內的企業,也有寧波、溫州、義烏、建德等市縣及重慶、天津、江蘇、廣西等地的水晶玻璃經營戶。主要產品有打磨系列、內雕和深雕系列、鑄造系列、內畫系列、吹拉系列的水晶玻璃工藝品及水晶燈飾。其中水晶玻璃珠和水晶玻璃工藝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分別超過40%和60%,產品覆蓋了國內的主要城市和市場,有的還遠銷國外,浦江縣已成為全國水晶玻璃原材料和工藝制品銷售、加工的主要集散地。近幾年來,浦江水晶玻璃業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特別是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中國日用玻璃協會和浙江省經貿委聯合在浦江舉辦首屆中國水晶玻璃博覽會.
一、 浦江水晶行業崛起的原因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深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村有了許多剩余勞動力,并促使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而初期水晶玻璃行業的低成本設 備,簡單生產工藝與方式,很適合當時開放了的鄉村,是浦江水晶行業崛起的經濟背景及必要條件。但浦江水晶崛起和壯大僅僅擁有這些因素是遠遠不夠的,正如當 年帶技術來浦江的上海沈師傅所說:"我們離開虞宅后也在江蘇、浙江其他地方搞過類似的廠子,但都沒有興起來,而浦江大大超過了我們當時想覆蓋虞宅一個鄉的 初衷,發展成了一個縣的支柱產業。"水晶扎根浦江有著一定偶然性,但也與其獨特的人文氛圍息息相關。
(一)文化的優勢
浦江縣位于浙江中部,南鄰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書畫文化源遠流長,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文化傳 統。水晶藝術品,素有"美的化身"之稱,玲瓏剔透,晶瑩無瑕,冰清玉潔,流光溢彩,極具觀賞性,也具實用性。其獨特的質地,給工藝美術師提供了無窮的想象 天地和廣闊的創作空間,而心靈手巧善于創造美的浦江人,又把其獨特的傳統書畫技法與現代的抽象造型藝術融為一體,從而產生了浦江水晶玻璃藝術品獨具的魅 力,在同類水晶產品中獨樹一幟。可見浦江獨特的區域文化成了水晶業崛起的內在藝術推動力。
(二)"能人"的力量
20 年前來浦江虞宅"播種"的四位上海師傅,應該說是浦江水晶行業最初的領路人。他們當年不僅僅把一個操作工藝帶到浦江,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信息和理念,帶來了 浦江一批人的幸福。但水晶行業在浦江崛起更重要的是,浦江人自身素質和精神力量。浦江人是勤勞的,舍得力氣,舍得時間,也吃得苦,他們利用一切空余時間磨 珠,不計小利,積少成多;浦江人是聰慧的,懂得創新,不斷接受新信息,大膽地跑出浦江,頻頻參加國內外的各種水晶博覽會,從更大的國際市場捕捉新的商機; 浦江人也是務實的。長期以來,浦江形成了比較濃厚的區域商貿文化傳統,其顯著特點是注重功利,講究實際,重視工商。浦江人肯學習,善經營,重實干,求成 效,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本、區位條件和輕型結構的比較優勢;浦江人有時也是 "狡黠"的,腦子轉得快,善于從人家的生意和產品中"偷"信息和技術,帶回家像模像樣地嫁接在自家的生意鏈中。正是如此,浦江水晶企業才能出現如今遍地開 花、百舸爭流的局面。
(三)政府的扶持
水晶落戶浦江,我們不可否認有其偶然性。當時上海師傅第一站并非浦江,而是建德。但由于建德政府不同意發展飾品廠而選擇了搞針織,所以"水晶玻璃"才輾轉 來到了浦江。當時正處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急需調整的重要時期的浦江,抓住了這一契機。水晶的落點--虞宅鄉,得到了浦江鄉政府和金融部門的支持,得 到了縣有關部門的幫助,開始了浦江的水晶之路。浦江政府選擇了水晶業并在貸款和稅收上作出了完全異于建德政府的舉措,認可并支持水晶業的謀利活動和創新行 為,可以說這是浦江水晶生根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而后浦江縣政府又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產業來進一步引導,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其資源整合和技術 創新,積極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做大、做強、做優水晶產業。政府在浦江打造真正的中國水晶玻璃之都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浦江水晶產業迅速發展的經濟學剖析
目前,浦江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水晶加工集散地和全國最大的原料聚集地,浦江水晶產業形成的是一種分工協作和共生耦合的發展模式。
(一)浦江水晶產業的共生耦合關系
我們可以把整個流程分成三大塊,即原料供應市場、加工企業群、銷售市場。三者之間是一種共生耦合的關系。水晶中小企業群對專業生產要素的強大需求,催生了專業生產要素市場,而中小企業群生產的特色產品則催生了專業產品市場。
浦江水晶的發展也與浙江其他許多的塊狀經濟一樣,存在"零資源"現象。浦江縣及其周邊地區并沒有任何水晶玻璃的原料供應資源,目前來看,品質最高的原料直 接從捷克或奧地利進口,中低檔的玻璃毛坯也是從遠隔千里的河北、天津等地采購。由于水晶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量大,水晶原材料源源不斷的涌向浦江,隨著生 產、加工企業的增加,促使原材料專業市場的形成。小企業集群的發展為區域專業市場形成與發展的提供了內在動力,使區域專業市場形成規模。在浦江的水晶塊狀 經濟形成過程中,水晶中小企業群與原材料專業市場的發展是一種互動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可以說,全國最大的水晶原料市場在浦江產生是浦江水晶產業發展的 內在必然結果,而它的產生又直接影響到浦江水晶產業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地位。如今浦江在20年內發展到現在成為全國最大的水晶加工集散地,也是全國最大的 原料聚集地,并占有了全國60%的水晶玻璃的銷售生產。整個產業的發展體現了規模經濟,以低成本、大規模占領市場。
(二)集群內企業的分工協作關系
在浙江的塊狀經濟中,分工協作表現得極為突出。在浦江的水晶玻璃行業集群中,有著明顯的分工協作,因為一個企業獨立完成整個流程有一些困難,例如一些技術含量很高的工藝,或者勞動量很大的技術等,都需要一些專業化的生產企業來合作完成。
1.協作的優勢
由于地理的鄰近,群內企業可以共享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對有形資源的共享,主要是對一些基礎設施、交通工具及配套的生產服務設施等的共享,為 企業間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提供了必要條件。比如,浦江水晶燈飾城、水晶工業園區的建成。對無形資源(技術、知識、信息、品牌形象等)的共享則是企業集群保 持創新和競爭活力的源泉。浦江水晶在技術的模仿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便是企業間的一種模仿效應。企業集群內的協作還表現在產品的銷售上,在銷售渠道、銷售 價格以及銷售方式上,水晶企業間的協作也是很突出的,他們爭取以最低的運輸和銷售成本來提高利潤。1995年成立的水晶城和原材料專業市場的形成便是最好 的例證。
2.分工的優勢
通過專 業化分工,各個中間產品生產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而且企業可以根據生產需要,通過建立網絡關系進行交易,降低交易 成本。企業群之間的分工一般分為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例如,設計企業將產品分配給某個原材料切割企業,但是由于技術上的要求較高,企業自身不能完成,便尋 求其他切割企業協助,這便體現了一種水平分工;而原材料切割企業--拋光企業--裝配企業,是一條垂直的分工鏈。一些小廠和家庭作坊便僅僅承擔著整個水晶 流水工藝的一個步驟。單個看這些企業勢單力薄,往往難以形成規模經濟,但是通過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并形成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穩定契約關系,從而達到一 種規模經濟。
3.大企業的組織帶動關系
據不完全統計,浦江水晶行業總資產超過500萬元的企業不超過20家。雖然數量比較少,但是不能忽視它們對中小企業在技術、工藝、銷售上的帶動作用。這直 接表現在,大廠向小廠下單,共同完成生產任務。大廠在接到大批量的定單,在短時間里當然是不可能按期完成任務的,他們便分成小批的定單交給小企業,按規定 的質量和規格完成,充分有效的利用了資源,縮短了生產周期,提高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