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8日,就在美國“9·11”事件發生前三天,邱培育恰好來到紐約世貿大廈的樓頂。游覽觀光之余 ,這位做水晶生意的浦江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世貿大廈是美國的標志性建筑,如果做成水晶紀念品,說不定會有不錯的銷路 。從樓頂下來,他從多個角度拍下“雙子星座”最后的倩影。9日起程回國,10日到家不久,便從電視上看到當時震撼全球 的驚人一幕。
電視上慘烈的畫面,讓邱培育目瞪口呆,從巨大的震驚中清醒過來,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開工,趕制世貿大 廈水晶紀念品。作設計,做模型,趕進度,邱培育的“世貿大廈”剛投產一個星期,一個溫州商人的電話打了進來。英雄所見 略同,溫州人來要的正是這個產品。當此非常時期,手中備有現貨的邱培育惡狠狠開了個天價,190元人民幣一套。不想溫 州人一口應下,轉手發到美國,260美元一個全賣了出去。
迄今為止,“世貿”紀念品究竟賣了多少套,連邱培育自己也說不清。單是“9·11”一周年前后,他就賣出6000 套,單價39元人民幣批出,在美國市場賣到每套30美元。這個生意,讓邱培育一直做到了今天。
浦江生產的水晶工藝品,60%出口美國,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高達90%。但是從中獲益最大的卻不是生產水晶的 浦江人,而是專做貿易的溫州人,這讓邱培育有些心緒難平。他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到美國開個營業部,自己來批發銷售浦江 的水晶制品。
浦江一串珠
地處浙江中部的浦江縣,自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 建縣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古城浦江文風頗盛,素 有“書畫之鄉”的美譽。無論在城鎮還是在鄉間,尋常百姓家的門楣上,大都貼有對聯,從運筆到內容,很有些可看之處。江 南文化的靈秀輕盈,與水晶制品的晶瑩剔透,在意韻上頗為異曲同工。
熟知浦江的人,在當地大多聽過這樣一首順口溜:永康一只爐,義烏一只鼓,東陽一把刀,浦江一串珠。占據國內水 晶玻璃市場60%浦江水晶,20多年前就是從一串珠開始起步。
生產和經營水晶,對浦江純粹事出偶然。80年代中期,燈飾玻璃珠在市場上相當流行。有4位上海師傅看中了浦江 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準備到山區辦一個玻璃珠加工廠。浦江虞宅村的村民聞聽此訊,找來鄉政府出面,硬是把這個小項目截留 下來。村民們投入了4萬元,當年的收益就翻了10倍。浦江磨珠企業就此迅速遍地開花,玻璃珠也很快被品相更好、售價更 高的水晶玻璃所取代。
邱培育在1986年介入水晶行當時,正是浦江水晶珠在市場上最搶手的時期。他的第一趟生意,做得非常順手,批 來價值3000元的水晶珠,運到廣州的第二天就賣得精光,凈賺2000多元。初戰告捷,邱培育喜不自禁。他開始背著水 晶珠頻繁往返于浦江與廣州之間,可是好景不長,隨著更多的同鄉來到廣州搞經銷,邱培育發現他的水晶珠不再像以往那樣暢 銷,經常是胸前背后掛著幾袋水晶珠中山、佛山地跑一整天,卻連一袋也賣不出去。
聰明的邱培育不久便發現了癥結所在。廣東老板從不囤積存貨,接多少定單,他就進多少原料,可問題是往往他們要 貨時找不到賣水晶珠的浦江佬,不要的時候貨又送到門前。邱培育馬上決定,在廣州租房開設一個辦事處,讓親戚在家負責發 貨。他接來一部電話,將各種樣品備齊,就開始四處發名片。
辦事處一開張,生意出人意料的好。因為他提供的服務是隨叫貨隨到,即便價格比同鄉高出20%,當地老板也愿意 跟他拿貨。那段時間邱培育錢掙得風生水起,平均利潤在50%,他和老婆天天窩在辦事處打游戲,電話鈴一響,就等于是一 扎扎的鈔票在敲門。
經過這段時間的積累,邱培育到深圳開設了自己的水晶燈門市部。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生意變得越來越難做,在 柜臺里閑極無聊,邱培育從地下揀起一片水晶燈飾,隨手粘裝成各種水晶小動物。擅長木雕工藝的邱培育,做起小動物也很有 幾分靈氣。商店里的燈具沒人買,這些信手拈來的小玩意卻很受追捧,有多少就被人討去多少。
邱培育靈機一動,關了鋪子,跑回浦江專心做起了水晶工藝品。當時國內市場上,只有奧地利人生產的施華洛世奇(Swarovski) 水晶飾品,卻因價格昂貴在市面上少有人問津。邱培育的工藝品,雖然在工藝上略有遜色,但勝在價格便宜,施華洛世奇的一 件工藝品開價1800元,邱培育生產的相類似的產品只要48元。很快他就在深圳的高級商廈開出12個專柜,利潤高達200 %到300%,轉項第一年,邱培育獲利10多萬。
水晶玻璃之都
中國的農村,從來不缺乏頭腦精明、敢于白手起家闖世界的農民。不產水晶的浦江縣,卻將水晶制品賣到了全國,甚 至賣到了歐美市場,并將自己塑造成中國最大的水晶玻璃加工基地、水晶玻璃信息技術和原材料集散地。
邱培育對記者說,浦江水晶從原料到磨料,主要來自成都和長春,就連工人也基本來自四川,只有老板是本地“土產 ”。現在的浦江,擁有水晶玻璃工藝品生產企業1000余家,加上散布在全縣各地的加工戶,從業人員逾5萬人,浦江水晶 真正做成了一份年銷售額超過12億的大產業。
2003年8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浦江縣“中國水晶玻璃之都”的稱號,經過多年的發展,浦江水晶產業已處 在了一個較為有利的高平臺上,但12億元的年銷售額分散在1000余家企業,這又讓人感到憂慮,由于水晶制造業都技術 和資金的要求相對偏低,在浦江3到5人的家庭作坊還隨處可見,有20到30名員工的企業,算是有規模的大廠。企業規模 偏散偏小,不利于整個產業長遠發展。浦江的水晶產業正處于結構性戰略調整的關鍵時期。
浦江水晶玻璃飾品協會會長錢建華告訴記者,目前全球水晶玻璃業貿易額達到了200億美元,中國的年出口額還不 到5億元,所占份額微不足道。在國外一只水晶煙灰缸要賣到300美元,而我們的出口產品只能賣到五六十元,懸殊數字背 后差距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上講,水晶產業在奧地利、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已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而在中國還是一個只有20 年發展史的新興產業。
從賣水晶珠起家,到經營燈具店,然后開發工藝品,在形勢比人強的市場環境中,邱培育的水晶之路走得跌宕起伏, 入行20年,他對這個行業的興趣有增無減。“我恐怕再也找不到比水晶更適合我的行業了。”
邱培育對記者說,水晶可塑性很強,從想象到變成現實,最多只要兩天的時間。對于他的天隆公司,依照現在的工藝 水平,只要客戶拿得出設計,沒有他做不出的活。但是天隆也面臨著市場需求變化帶來的挑戰。從1999年開始,天隆逐步 調整經營方式,將市場的重點,放在大型城市水晶雕塑上。
邱培育的第一件大型水晶雕塑作品,就是上海火車站門前4只巨大的水晶球。他坦率地告訴記者,這項工程他是虧本 賺吆喝,要的就是名氣。繼上海火車站之后,大型城市雕塑的訂單紛至沓來,現已成為天隆水晶制品的主攻方向。“對國內整 個水晶行業,投產大型城雕將成為未來數年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