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美國大選期間,A股市場包括科技股、5G、半導體、光刻機、外貿及航運、疫苗產業這類股票有著明顯趨勢的提升。龐大且日益增長的行業財富積累,讓“半導體”從一個行業名詞變成了顯示股市上下起伏的那根指數。
28nm的生存之戰
日前臺積電發布了其三季度財報,2019年三季度凈收入2930.5億新臺幣(約94億美元),同比增長21.6%,環比增長12.6%,其增長主要源自智能手機相關需求高于預期,而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高端智能手機和高性能計算應用新品發布對7nm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臺積電目前在28nm+的成熟芯片代工業務收入占比為38%,折合成營收約為46.13億美元;28nm以下先進工藝占比62%。
28nm,這個被半導體行業稱之為分水嶺的數字。按照行業水平,28nm以上被稱為“成熟工藝”;28nm及以下工藝被稱為“先進工藝。但是目前半導體行業內并沒有太多企業,可以做到28nm成熟芯片,臺積電的實力幾乎成為“壟斷”。
不僅如此,據臺積電官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臺積電已經生產超10億顆7nm芯片,包括蘋果、華為在內的全球幾十家公司。在未來,臺積電還將有望給特斯拉代工,特斯拉新一代自動駕駛芯片Hardware 4.0或將交給臺積電,使用7nm工藝進行生產。
臺積電野心很大,傳統的手機行業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其胃口。臺積電指出,“汽車客戶對于芯片技術的嚴苛要求,也促進了我們對于芯片技術的提高,我們希望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來支持汽車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功能!
而根據《2019集成電路行業研究報告》,28nm及以下工藝的先進工藝占據了48%的市場份額,而成熟工藝則占據了52%的市場份額。
但可惜的是,在中國市場,目前的我們并沒有一個成熟的半導體市場,雖然有些不甘,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能夠進行角逐賽的目前好像只有華為海思一家,在最新的數據統計中顯示,今年上半年,海思半導體營收52.2億美元,較于去年同期的35億美元增加17.2億美元,同比增長49%,并取代了英飛凌挺進全球前十。
最新消息顯示,華為海思已經開始面向全球招聘40余位芯片博士,正在向IDM轉型,全面進入半導體領域已然板上釘釘。
據了解,華為海思將從45nm芯片開始, 計劃在2021年底之前為制造28 nm芯片,如果推進順利,在2022年底前將會生產出為5G設備專屬的20nm芯片。
這不僅是一場競爭之戰,更是一場和自己搶時間的戰役。
擁有“統治”世界的能力
半導體行業的風向和驅動力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快看,這個世界因為半導體變了天!
今年是芯片指數累計漲幅最快的一年,高達49.46%。光是在A股市場上,今年上市的中芯國際(62.470,-3.54, -5.36%)股票市值已超2000億元。
截至今年11月,全球已達成了至少總額為1,150億美元(7,603億元人民幣)的收購交易。無論是單筆最大數額還是總額,都打破了近20年來保持的半導體產業并購記錄。
或許誰也不曾料到,新能源汽車所引發的“第四次工業技術革命”會讓世界擁有如此快速的變革,半導體的加速帶動了芯片的變革。而芯片,這個被全球科技企業爭得頭破血流的“指尖之物”,它正以常人無法想象的力量顛覆著我們的生活。
這個龐大潛力無窮的市場,也漸漸成為了“誰能主宰芯片,就能擁有率先對話世界的權利!币惨驗橘Q易戰的加劇,讓我們更加了解半導體行業對于目前當下生活科技的重要性,無形間,貿易戰也加速了國內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在這樣的順風而行之下,有人提出,“我們可以彎道超車。”可孰不知,想要和新能源汽車那般實行行業彎道超車,半導體行業恐怕很難。
早在2017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總裁丁文武就表示:“中國芯片行業彎道超車的策略不現實,彎道超車的前提是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
想要在同一起跑線的前提,估計我們很難做到,但大環境大背景之下的機遇,我們倒還是牢牢把握了。無論前方多岐路,國內半導體行業還是迎來了不可阻擋的“春天”,據悉目前上交所已經出現了半導體企業IPO“排隊進場”的熱鬧場面,11月6日,上交所同意格科微在科創板發行上市,緊接著蘇州國芯、蘇州賽芯、中微股份、必易微電子、矽電半導體等半導體企業也已進入上市輔導階段。
用“生機勃勃”這類的詞語來形容國內半導體行業的前景似乎都不夠用。
即便在疫情期間,國內半導體需求仍然旺盛。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累計進口集成電路3334.6億個,同比大增22.5%,總價值高達1.51萬億元,而去年全年是總價值2萬億元;今年前10個月,國內VC/PE投資半導體的項目已達345個,融資規模達711.3億元。
難怪美國一大選,網友們紛紛看向半導體股票,畢竟大洋彼岸的那位白眉毛老爺爺總喜歡用它來說事。而市場決定股市起伏的現狀下,半導體行業不火才怪。
行業分析師認為,“國產芯片發展加速,在政策大力推動下,芯片產業有很大的國產替代空間,目前中國芯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
如果這個百分比概率性可以穩步前行,那國內半導體行業又將誕生不少精英,而大力人才投入,技術攻堅,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這似乎也并不遙遠了。 |